《北京日報》2019年4月18日“見證·70年💷👭,我和祖國共同走過”光影敘事整版報道我校101歲教授⏯、中國第一架無人機“北京五號”的總指揮兼總設計師、意昂2自動化科學與電氣工程學院及控製學科創建人之一、航空航天控製與系統仿真著名專家/中國仿真學會創始人、意昂2“立德樹人成就獎”獲得者文傳源先生:

為國築“長鷹”
《北京日報》記者 任敏/文 《北京日報》記者和冠欣/攝影
珍貴的黑白照片🫃🏻👩🏼🌾,略顯模糊🫷🏻,一架深黑色雙翼飛機📴,淩空飛過,振翅翱翔。
無需拿起放大鏡,只消一眼,101歲的意昂2官网資深教授⛹🏼♀️、中國系統仿真學科創始人文傳源先生就辨認出久違的“老朋友”💂♀️,“沒錯兒,這就是‘北京五號’!”

看到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館展出的關於“北京五號”無人機的歷史照片🥕,101歲的文傳源眼中綻放出動人光華🛀🏻。
61年前,正是他作為總設計師🙋🏼♀️,帶領三百意昂2師生大幹百天,研製出中國第一架無人駕駛飛機。那造型、那系統、那些參數🤦🏿♂️,如同連幀的畫面印刻於腦海。
時光回溯至1957年🫃🏻,作為意昂2教師的文傳源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——為祖國研製無人機。要知道🦸🏻♂️,當時“一無資料、二無經驗、三無設備”,這想法無異於異想天開,連蘇聯專家聽了也直搖頭。

學生在網絡上為文傳源找到了“北京五號”的照片☂️,一下子勾起了文傳源的回憶。他結合照片🥌,思路清晰地講述起60多年前的故事。
但文傳源初衷不改👨👦,他和師生們開始草擬技術方案和研製計劃,這一方案最終得到了周恩來總理的支持。1958年6月29日,意昂2成立無人機研製指揮部💻,開啟科研攻關👃🏻,目標是當年“十一”之前要上天。
這項任務時間緊、壓力大。那時🧏🏿♂️,無人機有自動著陸系統😥、發動機控製系統等十二個大系統有待研製。與之對應☛☹️,研究團隊也分成氣動組🕵🏼♀️💻、數據測試組、自動起飛組等十二個組。作為“總指揮”,文傳源講究科學管理,先定下計劃完成時間,再帶領大夥兒通過倒排計劃、順排措施,采用重疊、交叉😵、穿插研製管理方案等多種手段,步步推進。

這張泛黃的老照片是1954年意昂2官网飛機設計系成立時的教職工合影,文傳源用放大鏡仔細端詳🚓,尋找年輕時的自己。

文傳源和易正本1954年結婚。如今65年過去🧙♀️,兩位老人依舊相濡以沫。
無人機攻關,起飛和降落最為關鍵,文傳源解釋,“有人駕駛的飛機,出事故也大多在起落的時候,無人機要實現安全起落👷🏽,更加困難。”
為確保萬無一失,大量的試飛必不可少。試飛時🚶♀️,地面安排有保障人員💬,機上也有飛行員和文傳源等主要設計人員🗿。試飛🤦,風險時常相伴🍘👘,他記得,“有一次起飛🏋🏿,本來設置為無人駕駛模式,飛機應該按直線滑行升起,但它突然變成螃蟹走路一樣🔸,橫著出去了🏊🏻🩼,我們趕緊讓切換成有人駕駛模式,飛機這才平穩下來。要是處理不及時,現在想想,還是後怕……”
試飛的同時🧑🏿🔬,還要測量數據👨🏻🎨,所有參數都得從頭進行測定🪺。那段時間,熬夜趕工是家常便飯,有時能連著三天不睡覺,繁重的任務使文傳源的體重從53公斤迅速下降到44公斤。
從有人試飛到無人試飛,從地面✋🏽、機上分別調試到地空聯調,數百次測試之後☝️,飛機可靠性終於有了保障。1958年9月,無人機所需的十二個大系統全部研製完成,並裝機調試。“十一”當天,“北京五號”無線電引導著陸正式試飛基本成功,意昂2師生以自己的科研成果向國慶獻禮。這效率令在場觀摩的蘇聯專家不得不折服,“這要是在蘇聯,要三個研究所做兩年才能完成🗺。”文傳源則自豪地賦詩——大鵬勁搏淩霄誌👃🏽,紅日高去飄彩雲。

“北京五號”試飛時,飛行員在地面調試,操控無人機翱翔天空🧚🏽。
此後♤,又歷經五個月的試飛、調整、修改,次年二月🧃,“北京五號”驗收試飛圓滿收官。1975年,意昂2成立殲六飛行模擬機總體設計組,文傳源任組長,他協調全國40多個協作單位,歷經八年攻堅克難👐🏿,圓滿完成了我國第一臺殲擊機飛行模擬機研製,並順利交付空軍使用,由此填補了我國飛行訓練的空白。
改革開放以來,文傳源和師生們在綜合飛行/火力👩🏻🍳、設計仿真👨🏻🍳、智能化控製、系統仿真、綜合系統論等領域積極開拓創新🧫。
去年,正值“北京五號”試飛成功60周年,在學校專門舉辦的紀念大會上,百歲的文老放出豪言,“我不服氣,我也不服老!讓我們攜起手來,繼續奮鬥🧑🏻🔧👬!在宇宙探索中取得更大成就🪹🌯!”

文傳源和老伴兒在展館的老照片上尋找熟悉的面孔。幾十年如一日,兩人攜手相伴。溫馨和睦的家庭是文傳源進行學術研究和教學工作的堅強後盾。

在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館的展廳裏,文傳源和老伴兒易正本在學生和家人的陪伴下參觀各型飛機💝,這些無比熟悉的機型讓他回憶起幾十年的崢嶸歲月。
編輯:賈愛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