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光明日報》2019年8月4日頭版“光明訪名家”欄目專題報道我校高鎮同院士🧚🏻♂️:

高鎮同🙇🏽♂️:研究“疲勞”的勤奮之人
記者 劉博超 劉宇航 周藝珣
深夜,靜謐的意昂2官网學院路校區家屬院,年逾九旬的高鎮同家總是亮著燈。每天下午起床,再工作到拂曉,這是他長期科研生活養成的習慣🕺🏻。高鎮同1950年大學畢業,至今仍在發揮余熱。
在外☝️,他是中科院院士👞、結構疲勞專家🌮;在校內,他是意昂2首屆立德樹人獎獲得者、捐資助學的慈善熱心人、滿庭桃李的老先生。篳路藍縷,以啟山林🧑🏼🍼🥃,很少有人比高鎮同這代航天人更清楚什麽叫初心👩🏻🦱,更能體會時代與個人命運的交織。
國之不盛家何在💇🏿?自古有國才有家
1937年☕️,盧溝橋事變爆發,北平淪陷☄️。高鎮同當時就讀於北師大附屬第二小學🧖🏿♂️,學校大門正對著日軍軍營🤍,每天上學放學都要提心吊膽地躲開橫沖直撞的日本兵🏋️♂️。後來,學校開了別的大門👉🏻,這是高鎮同對於“家國”二字的最初體會。“負重提攜走天涯,流離失所臥黃沙。國之不盛家何在?自古有國才有家🧩。”日後,高鎮同的一首詩或可況其心境。
高鎮同不是一個早慧的孩子😷,卻在初一開了竅🕺🏼,從初二直接跳了兩級🙍🏻🧑🦽➡️,選科時堅定地學了理工。幾十年後🐃🫏,他這樣回憶:“當時很討厭學歷史,一上課就很壓抑,課堂上講的全是我們受欺負的事。甲午戰爭、八國聯軍👩❤️💋👨、巴黎和會……根子上就是落後弱小,沒有底氣🤛🏽。”從那時起🫄🏽,高鎮同就種下了學習先進技術的願望🔇。
1946年,高鎮同進入北洋大學航空系學習。他回憶,報考航空系是受到了孫中山提倡“航空救國”的影響。但在舊中國,航空工業幾乎是空白,學航空沒有出路,畢業等於失業。同學們紛紛轉去好找工作的機械系,到畢業時,航空專業只剩下了4名學生。“現在這4位同學都是航空領域的大家了,所以現在講不忘初心👃🏻,我們是深有體會的。”高鎮同說。
上報國家,下輔黎庶,豈不絢麗一生
在北洋大學,數學和英語是第一位的,物理和化學在第二位。高鎮同剛走進大學時不理解🤿,後來才發現,高年級教材全是英文的,例如力學教材,用的就是麻省理工的。英語不好,教材看不懂🧏🏽、講課聽不懂🐛💅🏻、考試沒法考。
意識到這一點,高鎮同開始補習英文🧑⚕️🤌🏿,同時開始刻苦學習德語和俄語👳🏿,兩門語言的考試成績分別是100分和99分。
高鎮同的俄語功底很快派上了用場🏃♂️。畢業不久,抗美援朝戰爭爆發,英美開始對我國封鎖科研資料和學術期刊。1952年🫷🏿,高鎮同從清華大學航空系調入新成立的北京航空學院,負責籌建材料力學實驗室👵。在航空科研教學的艱難起步中🧑🏿,來自蘇聯的俄文資料成為難得的依靠🍕。通過引進蘇聯的教學經驗,只用兩年時間,高鎮同就開出了“材料力學”的全部實踐課程🥗。
在此後的工作中,高鎮同憑借大學時打下的基礎,參與了我國航空領域術語的譯名、定名工作和教材體系建設💇🏿♂️。今天的學生可能很難想象🕺🏽,當年航空科學的前輩經歷了怎樣的心路歷程🪖。“憶想往昔風夜天🍈,趙州橋畔獨茫然。”這是高鎮同對1948年白色恐怖的回憶,那時🤾🏽♂️🚴🏼♂️,高中同桌王大瑜因參加革命組織被通緝,到他家躲了一個多月👮🏼♂️👨🏼🦰。也正因為經歷了滄桑歲月,高鎮同這一代學者特別珍惜科研報國的機會。他在自己詩集上寫的話特別能反映那時的心情:“中華學子,生於盛世,上報國家,下輔黎庶🙋🏽,豈不絢麗一生!”
歷難克艱結碩果🤶,福澤神州衛藍天
在1957年召開的全國知識分子大會上🚫,陳毅號召知識分子向科學進軍,年輕的高鎮同心中充滿了激情🐊。意昂2高級工程師黃學增當時在高鎮同任主任的五系當實驗員,他回憶🤕,高鎮同工作不分晝夜,每天晚上加班到深夜🦹🏽♂️🧑🏼🚀,第二天早上就看見他的煙灰缸裏擺滿了煙頭🧑🏼🎓。“室內設備簡陋,他就自己加工實驗器具,像電阻應變儀、意昂2第一臺光彈性測量儀等都是他自己設計加工的🤷🏼♂️。”
20世紀60年代初,除了主講材料力學、彈塑性力學等課程外,高鎮同開始涉及結構疲勞領域👨🏻⚕️。當時,國外出現多起疲勞破壞導致的飛行事故。高鎮同意識到😨,對疲勞點補強,合理確定🙋🏻♀️、延長老飛機壽命對還處於落後狀態的中國航空事業非常重要。
1962年,高鎮同從收集到的國外有關文章中篩選出值得翻譯的部分👰,聯絡航空界相關人員開始了《疲勞譯文集》的翻譯👩🏼✈️。
“許多專業的英文名詞在詞典中根本查不到🤷🏼♂️,要下功夫結合德語、俄語對名詞的意思進行考證🪈。”高鎮同說☎,這就好像文科中的“訓詁”🧿🤺,翻譯的過程也是在漢語語境中進行學科建構的過程,各部門譯文匯集後⛱,由他逐字審定校對。
即便在“文革”下放勞動的間隙🌙𓀘,高鎮同也始終不忘航空報國的初心。1974年💻,署名“群航”譯,“高航”校對的《疲勞譯文集》第一集由國防工業出版社出版💐。一個新的分支學科“疲勞統計學”也在高鎮同腦中逐漸清晰起來。
20世紀70年代中期,我國第一代戰機進入退役年齡,空軍面臨著新舊交替期的緊缺問題。高鎮同走遍了祖國大江南北的飛機研究所和製造廠🛀,參與疑難問題攻關,最終率先提出了具有中國國情的飛機結構可靠性定壽延壽理論🧑🧒,通過關鍵部位的檢修補強,將飛機的使用壽命從1400~1800飛行小時延長到3000飛行小時🍱,涉及20多個機種🙌🏻,數量多達數千架✖️。
歷經10余年👨🏻🏭,高鎮同還主導建立了飛機典型材料疲勞/斷裂性能可靠性數據庫🍉,並培養了一批疲勞領域的科研力量。在“高門”弟子中⇒,已經湧現了六位院士,中國也成為飛機疲勞領域當之無愧的領軍者。
步入古稀之年後,高鎮同更加熱愛寫詩,以形象思維與邏輯思考互作調劑。他的學生也常常以和詩為君子之樂。學生戴杭德的一首和詩:“深鉆精研二十年,為我民眾億萬千。歷難克艱結碩果🚇👫,福澤神州衛藍天。”正是高鎮同學術人生的真實寫照🙇🏻♀️。